一、就诊流程
1. 挂号与初步问诊
科室选择:眼科或视光中心,部分医院设有专门的青少年近视防控门诊。
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近视史、用眼习惯、家族遗传史、既往眼病史等。
2. 基础检查
视力检查:测量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如已戴镜),判断是否存在屈光不正。
裂隙灯检查:评估角膜、虹膜、晶状体等结构,排除角膜炎、白内障等眼部疾病。
眼压测量:筛查青光眼风险,尤其是需散瞳验光前必查。
3. 深度检查
散瞳验光:
适用人群:儿童青少年(调节力强,需麻痹睫状肌以获得准确度数)。
注意事项:散瞳后4-6小时可能出现畏光、视近模糊,需家属陪同。
综合验光:通过电脑验光+人工验光确定屈光度数,必要时结合调节功能测试。
眼轴与角膜曲率测量:评估近视类型(轴性/屈光性),监测近视进展(眼轴过长提示轴性近视)。
眼底检查:高度近视者需排查视网膜裂孔、脱离等并发症。
二、诊断与治疗方案
1. 配镜矫正
框架眼镜:最常见方式,需根据验光结果定制,定期复查调整度数。
隐形眼镜:适合不愿戴框架眼镜者,但需注意清洁和佩戴时间(如OK镜需夜间佩戴)。
2. 药物控制(青少年近视防控)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可延缓近视进展,需医生评估后使用(适用6-12岁,需定期监测眼压)。
其他药物:如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缓解视疲劳。
3. 屈光手术(成人适用)
条件:年龄18-50岁,度数稳定(2年内增长≤50度),无严重眼病。
术式选择:
激光类:全飞秒(切口小)、半飞秒(适用度数较高)、全激光SMART(无刀无瓣)。
ICL晶体植入:适合高度近视(1800度以内),可逆性强。
4. 生活方式干预
户外活动:每天2小时以上,自然光延缓近视发展。
用眼习惯:遵循“20-20-20法则”(每20分钟休息20秒,看20英尺外)。
饮食建议:多摄入维生素A(胡萝卜、动物肝脏)、维生素B族(粗粮)。
三、注意事项
1. 检查前准备
停戴隐形眼镜:软性镜片至少3天,硬性镜片(如OK镜)需停戴1-2周。
避免开车:散瞳后需他人陪同。
2. 定期复查
青少年:每3-6个月复查眼轴及度数变化,调整防控方案。
术后患者:按医嘱复查(如术后1天、1周、1个月)。
3. 警惕误区
近视手术非“治愈”:仅矫正屈光度,眼底病变风险仍需关注。
高度近视者避免剧烈运动(如蹦极),以防视网膜脱离。
四、预防建议
建立屈光档案:儿童3岁起定期检查,记录眼轴、角膜曲率等数据。
改善用眼环境:保证读写光线充足(4000K以下色温),屏幕距离不小于50cm。
通过规范检查和个性化治疗,可有效控制近视进展并降低并发症风险。若需手术或特殊治疗,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并充分沟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