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规检查项目及流程
1. 视力检查(裸眼视力与矫正视力)
判断是否存在屈光不正或其他眼部疾病的基础指标,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视力参考标准(如6岁以上儿童裸眼视力低于5.0需关注)。
若3个月内未测视力,挂号后优先测视力。
2. 裂隙灯检查
评估角膜、虹膜、晶状体等结构,排查青光眼或其他眼部疾病。
3. 眼压检查
测量眼内压,确保散瞳药物使用的安全性(眼压偏高或有青光眼风险者禁用散瞳药)。
4. 散瞳验光(睫状肌麻痹验光)
必要性:儿童调节能力强,散瞳可麻痹睫状肌,获取准确屈光度(真性近视的金标准)。
副作用:散瞳后12-24小时可能出现视物模糊、畏光,需避免当天重要课程或考试。
流程:使用1%环戊通等药物滴眼,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结合综合验光(电脑验光+人工复验)。
5. 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检查
眼轴(A超或IOL-master):监测眼轴增长是评估近视发展的关键指标,结合角膜曲率可更准确判断屈光状态。
角膜曲率:反映角膜弯曲度,3岁后趋于稳定,异常曲率可能提示近视或远视倾向。
6. 眼底检查
排查高度近视可能引发的病理性改变(如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等),常用广角眼底照相或检眼镜检查。
7. 视功能评估(部分医院开展)
检查双眼调节、聚散功能,识别视疲劳、阅读困难等问题,辅助矫正方案制定。
二、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1. 家长需提供的信息:
孩子出生史、既往近视度数变化、家族近视史、近距离用眼习惯及户外活动时间记录。
旧眼镜或验光处方(若有),便于对比近视进展。
2. 时间安排
全程需2-3小时,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避免安排散瞳当天的重要活动。
三、检查结果解读与注意事项
1. 关键指标解析
裸眼视力:低于5.0(6岁以上)或同龄标准需警惕。
球镜(S):“-”表示近视,“+”为远视;柱镜(C)为散光度数,轴位为散光方向。
等效球镜(SE):近视度数+1/2散光度数,用于评估整体屈光状态。
远视储备:散瞳后SE值反映远视储备量,低于年龄标准提示近视风险。
2. 高危信号
筛查性近视标准:裸眼视力<5.0且SE<-0.50D。
近视前期:远视储备<+0.75D,需加强防控。
3. 后续建议
确诊近视或存在高危因素时,需每3-6个月复查。
高度近视儿童需定期眼底检查(每年1次)。
四、儿童近视防控建议
1. 生活习惯
保证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遵循“20-20-20”法则(每20分钟远眺20秒)。
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单次≤15分钟,每日≤1小时)。
2. 科学矫正
框架眼镜或角膜塑形镜(OK镜)是主流矫正方式,需根据眼轴、角膜参数个性化选择。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0.01%-0.05%)可辅助延缓近视发展,需遵医嘱监控副作用。
3. 定期建档
建议3岁起建立屈光发育档案,记录视力、眼轴、角膜曲率等参数,动态监测变化。
五、特殊人群与注意事项
基因相关近视:若常规防控无效,需排查基因变异(如光感受器异常),针对性使用特殊镜片。
假性近视:通过散瞳验光区分,避免误戴矫正镜。
以上流程及建议综合了多地区医疗机构的标准。若检查结果异常,建议及时至专业眼科机构复查,制定个性化防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