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近视防控医院多措并举筑牢青少年视力健康防线成果显著
作为全国首个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省级改革示范区,山东省在眼健康领域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儿童青少年健康与近视防控研究院)正是这一战略的核心实践者。该院依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服务体系,将中西医结合理念贯穿于近视防控的科研、临床与教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东模式”,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防控体系:三级网络覆盖全域
山东省构建了以省、市、县三级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为骨干的防控网络,覆盖全省1280万儿童青少年。通过云平台、5G物联网和AI技术,实现“三级监测、三级预警、三级防控”的动态管理体系。其中,三级监测系统整合0-6岁婴幼儿查体数据,筛查性近视诊断灵敏度达96.9%;三级预警系统基于40万例流调数据建立风险模型,精准识别近视临床前期、假性近视等高危人群;三级防控体系则针对不同阶段制定干预方案,如假性近视采用针灸联合视功能训练,有效率可达100%。
这一体系的运行成效显著。2020年疫情期间,全国儿童近视率平均增长11.7%,山东仅上升4.52%。2019年国家近视防控工作考核中,山东以111.65分位列全国第一,其防控模式被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评价为“具有示范意义”。
中西医结合:创新技术路径
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医院开创性地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研究发现,阳气不足和肝肾亏虚是近视发展的关键病机,据此提出“肝肾-脑-目”调控理论,研发眼周经穴电刺激仪(Eye-TEAS)等设备,通过调节眼部气血运行改善睫状肌痉挛。临床数据显示,中医外治法可使假性近视患儿裸眼视力平均提升2行,视功能恢复率达97.01%。
医院引进国际前沿技术形成互补。如角膜塑形镜联合0.01%阿托品滴眼液的“光学+药物”方案,能有效延缓眼轴增长;开发的用眼行为监测矫正仪(Eye-Monitor),可实时追踪阅读距离、光照强度等6项风险因素,在示范学校应用中使近视发生率降低12%。这种“调体质+控行为+矫屈光”的三维干预策略,被纳入国家卫健委《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科研创新:破解防控难题
毕宏生教授团队近十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3项,其牵头完成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控有效方法研究”,首次通过整群随机对照试验证实行为干预对延缓近视发展的有效性。2025年发表于《Ophthalmology》的研究显示,通过监测矫正近距离用眼行为,可使近视发生率降低27%,眼轴增长减缓0.15mm/年,该成果为全球近视防控提供了首个循证医学高级别证据。
团队还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开发出3D打印可穿戴设备、VR视功能训练系统等12项专利产品。其中,基于AI环境识别的智能护眼装置,能主动干预不良用眼习惯,使日均户外活动时间增加45分钟,相关技术已通过山东省眼视光质量控制中心认证,在全省45个分中心推广应用。
教育支撑:培养专业梯队
作为国内眼视光高等教育体系最健全的机构,医院下设的眼科与视光医学院开创了“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国际眼科与视光医学院,引进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课程体系,每年培养专业人才300余名,占全国同类专业招生总量的15%。其构建的“医教研防”协同育人机制,将临床案例融入教学,使学生早期接触近视防控实践,毕业生已成为基层防控的中坚力量。
针对校医、教师等群体,医院开发分级培训课程,累计开展技术培训逾千场。2025年启动的“千人万场”宣讲工程,通过五级专家宣讲团覆盖所有县区,仅“光明的未来”科普大讲堂就吸引2800万人次参与,有效提升了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防控意识。
公益实践:光明普惠民生
医院始终践行公立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近三年累计开展公益筛查逾200万人次,为6万例贫困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减免费用超1.5亿元。其主导的“鲁藏光明行”“黄河流域眼健康行动”等项目,将防控技术输送至青海、新疆等地区,使海拔4000米的高原县区首次建立近视防控档案。
在支持下,省级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防控技术研发与推广。2025年启动的“全流程干预”管理项目,已在济南景山小学等试点取得显著成效,学生近视新发率同比下降8.3%,该模式计划三年内覆盖全省80%中小学。
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
山东省近视防控体系的发展启示我们,破解公共卫生难题需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模式创新的深度融合。未来,随着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临床教学医院的启用,以及《山东省视觉健康促进条例》的立法推进,近视防控将向“精准医学+智慧管理”方向升级。建议进一步加强跨区域技术协作,探索商业保险与防控服务的衔接机制,同时关注高度近视并发症的二级预防,真正实现“让每个孩子都拥有清晰视界”的健康中国目标。正如毕宏生教授所言:“近视防控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关乎民族未来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