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医疗机构创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模式守护清晰视界
近年来,河南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备受关注。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4.98%,高中生近视率甚至超过82%。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河南省以医疗机构为核心,通过政策引领、技术创新和社会协同,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近视防控体系。从主导的专项行动到医院的技术突破,从校园筛查到家庭宣教,河南的近视防治实践不仅展现了多维度的创新探索,更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原模式”。
一、防控体系的构建
河南省通过顶层设计搭建起“-医院-学校-家庭”四级联动机制。2025年启动的《儿童健康“五小”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小眼镜”摘镜行动,要求到2027年各学段学生近视率年均下降1%,0-6岁儿童眼保健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新密市作为典型代表,创新建立“防、筛、诊、治、康”五位一体管理模式,将视力健康管理纳入学校考核体系,全市中小学托幼机构眼保健参与率从2018年的30%提升至2023年的100%。
医疗机构在这一体系中扮演核心枢纽角色。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等机构设立近视防控专病门诊,配备美国眼力健超声乳化仪、德国爱尔康飞秒设备等先进仪器。同时推行“健康副校长”制度,由眼科专家进驻学校指导防控工作,如新密市妇幼保健院每月进园督导,2023年开展专题讲座45场次,有效提升师生防控意识。这种医教融合模式使近视防控从单纯的医疗服务转变为系统性健康管理。
二、技术创新的应用
在手术矫正领域,河南医院展现出显著技术优势。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开展全飞秒激光(约1.3万元/双眼)、ICL晶体植入(2万元起)等个性化手术,飞秒激光精度达微米级,术后视力恢复周期缩短至24小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新应用3D弱视矫治系统,结合视觉电生理检查,使斜视矫正手术精准度提升40%。2025年全省重点科研项目中,郑州大学“离焦框架眼镜材料光学性能优化”等课题获得资助,推动防控技术迭代升级。
筛查技术同样取得突破。新密市投入300万元引入数字眼底照相、角膜地形仪等设备,建立电子视力档案5万余份。北京市疾控中心研发的等效球镜(SE)算法在河南广泛应用,通过非散瞳验光快速评估远视储备,筛查效率提升3倍。2024年河南省人民医院采购视功能筛查仪等设备,实现单日筛查量2000人次,数据自动上传省级监测平台。
三、健康管理的实践
动态监测网络覆盖全生命周期。从新生儿眼底检查到学龄前远视储备评估,河南建立“幼儿园-小学-中学”三级监测体系。焦作市试点将眼健康课程纳入校本教材,通过“爱眼小屋”开展视觉训练,近视边缘儿童视力提升率达41.8%。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运用人工智能分析用眼行为数据,对每天使用电子屏超2小时的学生启动预警,干预后近视增长率下降15%。
中医药防控形成特色优势。《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指南》在河南落地实施,新密市妇幼保健院开发耳穴贴压、揿针等7种中医适宜技术,临床数据显示可延缓近视发展速度。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将葛根素滴眼液联合穴位按摩纳入治疗方案,对300例患者随访发现,等效球镜年增长减少0.25D。这些实践印证了“治未病”理念在现代眼健康管理中的独特价值。
四、社会共治的推进
科普宣教构建全民防控意识。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开设“家长学堂”,2025年推出《读懂视力筛查报告》科普手册,将专业术语转化为“视力存折”“远视本金”等形象比喻。郑州市通过校讯通平台发送护眼知识,在爱眼日组织学生体验700度近视模拟镜片,这种沉浸式教育使家长防控知晓率从60%提升至92%。
社会力量参与形成防控合力。河南健康科技学会联合20家医院发起“光明守护”公益行动,为农村学生免费配镜1.2万副。商丘市建立近视防控专项基金,对低收入家庭提供手术费用补助,2024年资助ICL植入术137例。这些举措体现了“主导、多方参与”的治理智慧。
总结与展望
河南的近视防控实践证明,通过体系化防控、技术创新和社会动员,可以有效遏制近视高发态势。2025年监测显示,全省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较2020年下降3.39个百分点。未来需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加强豫西、豫南等医疗资源薄弱地区的防控能力建设,二是开发基于基因检测的个性化防控方案。正如世卫组织专家所言:“河南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破解近视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这场关乎民族未来的视力保卫战,需要持续汇聚各方智慧,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清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