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中医院张彤创新疗法助力青少年近视防治获显著成效
在山东省中医院针灸科,有这样一位医者——她深耕针灸领域二十三载,将传统中医技法与现代医学理念相融合,以“围针法”“耳穴压豆法”等创新疗法为上千名青少年拨开近视阴霾。她不仅在诊室践行医者仁心,更通过健康讲座、媒体科普将中医智慧播撒至千家万户。张彤主任用银针与仁术诠释着“治未病”的中医精髓,让千年传承的经络学说在现代近视防控中焕发新生。
学术积淀深厚
张彤的近视诊疗体系建立在坚实的学术根基之上。作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她将23年临床经验提炼为系统理论,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著作4部。其团队开展的“针刺配合耳压法治疗青少年近视”研究,入选山东省中医药特色技术库,相关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这种科研与临床的双向驱动,使得她的近视治疗方案既遵循中医整体观,又符合现代循证医学标准。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张彤创新性提出“肝脾同调,气血并治”的近视病机学说。她认为现代青少年用眼过度导致肝血耗伤,脾胃运化失司则气血生化无源,二者共同造成“目失所养”。这一观点与《诸病源候论》中“目不能远视侯”的理论遥相呼应,同时融入现代视光学对睫状肌调节机制的最新认知。基于此理论构建的诊疗框架,为后续特色技法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色技法创新
“围针调枢法”是张彤近视治疗体系的核心技术。通过在眶周攒竹、睛明、四白等穴位施行环形布针,配合提插捻转手法,可显著改善眼周微循环。临床数据显示,该疗法能使83%的患儿眼轴增长速率下降0.15mm/年,裸眼视力平均提升两行。与传统单一穴位刺激相比,这种多靶点协同干预能同时调节睫状肌张力与视网膜血供,尤其对调节性近视疗效显著。
在“耳穴压豆疗法”的改良上,张彤团队突破传统取穴局限。除选用眼、肝、肾等常规耳穴外,首创“视中枢区”(耳甲艇后部)与“光反射带”(耳轮脚前缘)的新配伍方案。采用磁珠替代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通过磁场效应增强生物电传导。对比研究显示,新型耳穴组方联合围针法,可使治疗有效率从68%提升至91%,且疗效持续时间延长40%。这种技法创新为近视防控提供了可复制的标准化方案。
防控体系多维
张彤的近视防控绝非“银针包治”,更构建起“三级预防”体系。在未病阶段,她研发的“经络拍打健身法”通过刺激肝经太冲、肾经涌泉等穴位,配合眼球运动训练,能有效延缓远视储备消耗。针对早期近视患儿,采用揿针埋穴配合脐灸疗法,每月治疗周期可降低屈光度进展0.25D。对于已确诊近视者,则形成中药敷贴、雷火灸、推拿导引等综合干预方案。
该体系特别强调家校医协同。每周四的“护眼课堂”上,张彤亲自示范“于氏护眼操”,将中医推拿简化为“分刮眼眶”“熨目温通”等易学手法。通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对3000余例患儿进行长达5年的追踪管理,数据显示系统干预组近视年进展量较对照组减少0.38D。这种全程化管理模式,使中医“治未病”理念真正落地为可量化的防控成果。
社会效益显著
在济南齐鲁花园医院的义诊现场,接受张彤团队治疗的儿童近视控制有效率达89%,其中32%患儿实现屈光回退。这些数据背后,是她带领团队深入社区、学校开展的217场健康讲座,累计惠及5万余家庭。其主讲的《中医适宜技术在各临床科室中的应用》被列为基层医师培训必修课程,推动耳穴压豆、揿针等技术在全省23家医联体单位推广应用。
更可贵的是,张彤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她与同仁医院合作开展的“针刺-光学联合干预”研究,将中医经络理论与角膜塑形技术相结合,为高度近视防控开辟新路径。在国际视光学论坛上,她提出的“睫状肌梯度放松法”引起广泛关注,相关论文被《美国视光学期刊》收录。这种跨界融合彰显着传统医学的现代生命力。
纵观张彤的近视防治体系,既是千年中医智慧的当代演绎,更是循证医学时代的创新典范。未来研究可在以下方向深入:开发可穿戴式智能揿针设备实现精准施治,建立中医特色近视风险预测模型,探索针灸与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正如她在《经络拍打健身法》讲座中所言:“让每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清晰明亮,是医者永不停歇的追求。”这既是中医传承者的使命,更是现代医学人文关怀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