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医院近视矫正新技术助力患者重获清晰视界
在山东省济南市文化西路107号,坐落着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医学殿堂——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作为国内眼科领域的标杆性机构,齐鲁医院眼科自上世纪初期便以聂会东、陈耀真等先驱者的学术积淀奠定基础,如今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临床专科。尤其在近视诊疗领域,该院凭借国际领先的屈光手术技术、多学科协作模式和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管理体系,为数以万计的患者重塑清晰视界。2021年获批“山东大学儿童近视及视觉疾病研究所”的殊荣,更标志着其在近视防控领域的学术引领地位。
历史积淀与学科优势
齐鲁医院眼科的近视诊疗体系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底蕴。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陈耀真教授在此开创了中国现代眼科学教育体系,而孙桂毓教授编著的《眼屈光学》等专著,为屈光矫正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进入21世纪,随着吴欣怡教授引入哈佛医学院的先进理念,以及李建桥主任推动的5G远程筛查网络,该院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学科建设方面,齐鲁医院眼科不仅是国家眼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更拥有山东省医药卫生眼科学重点实验室。其屈光手术中心配备EX500激光系统、飞秒激光工作站等尖端设备,可开展包括全飞秒SMILE、ICL晶体植入等18种手术方式。202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该院年完成近视手术超过8000例,术后裸眼视力达标率高达98.8%,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
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
在技术突破层面,齐鲁医院眼科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2004年成立的全国第二家屈光手术中心,率先将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技术引入临床,通过虹膜识别和三维建模实现亚微米级精度。对于角膜偏薄患者,创新性采用SMART全激光技术,保留更多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而针对超高度近视,则通过ICL晶体植入术联合后巩膜加固术,突破传统激光手术限制。
服务体系构建突出立体化特色。门诊部设立儿童近视保健专科,联合产科、新生儿科建立眼底筛查网络,覆盖全省40余家妇幼机构。术后管理中,开发AI随访系统实时监测干眼症、屈光回退等风险,并开通24小时急诊绿色通道处理罕见并发症。2021年爱眼日活动中,专家团队深入学校开展视力筛查,推广“20-20-20”护眼法则,惠及近万名青少年。
安全评估与个性方案
“量眼定制”是齐鲁医院近视治疗的核心原则。术前需完成25项精密检查,包括角膜地形图、高阶像差分析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通过多模态数据构建眼部数字孪生模型。对于疑似圆锥角膜病例,采用Corvis ST生物力学分析仪进行早期筛查,将误诊率降低至0.3%以下。针对特殊群体如驾驶员、电竞选手,开发夜间视觉质量优化方案,显著减少眩光发生率。
个性化方案设计体现人文关怀。青少年患者可选择角膜塑形镜联合0.01%阿托品的“光学+药物”防控体系,年近视进展控制率达67%;艺术类考生则提供临时性角膜接触镜矫正服务,兼顾备考需求与手术时机选择。2024年开展的“真实世界研究”项目,更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职业人群的长期预后,为方案优化提供循证依据。
学术引领与未来方向
作为中华医学会眼免疫学组组长单位,齐鲁医院主持制定《中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庞鵾鹏团队在《The Ocular Surface》发表的临床研究证实,飞秒激光联合丝裂霉素C的表层手术,可将角膜haze发生率从传统PRK的12%降至1.8%。2025年启动的“沿黄九省多中心研究”,正探索环境因素与近视发展的关联性,初步数据显示空气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儿童近视风险增加4.2%。
面向未来,该院计划构建“AI屈光手术导航系统”,通过深度学习预测个体术后生物力学变化。在防控领域,研发可穿戴光生物调节设备,利用特定波长红光抑制眼轴增长。同时深化与哈佛医学院的合作,开展基因编辑治疗病理性近视的临床前研究,为攻克高度近视并发症开辟新路径。
从1906年聂会东翻译《眼科证治》开启学术启蒙,到如今建成覆盖鲁港澳台的眼健康联盟,齐鲁医院眼科始终践行“博施济众”的初心。在近视诊疗领域,该院不仅以技术创新重塑视觉质量,更通过体系化防控降低社会性眼健康负担。随着5G远程诊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这座百年学科殿堂正书写着“让每个人享有清晰视界”的新篇章。对于公众而言,选择科学规范的诊疗机构,建立终身眼健康管理意识,才是应对近视挑战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