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医保付费改革试点)
减少按项目付费,全面推广复合付费方式
医保支付改革上演医改“重头戏”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逐步从零星探索走向全面实施。《经济参考报》 记者获悉,2017年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县级公立医院全面推进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全额预付费等复合支付方式改革和试点城市公立医院。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3154亿元,比2015年决算数11953亿元增加1201亿元,增长10%,增幅比2015年增加3.2个百分点。国家财政支出增长6.8%,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15年的6.8%提高到7%。 2017年,我们将继续把医疗卫生作为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在投资方向上,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重点加大对基本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和初级卫生保健的投入,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
但随着医改进入关键期和深水区,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得更加复杂。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不可持续、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等问题依然存在。 2008年至2015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从14535亿元增长到40975亿元,年均增长16%。与此同时,我国部分地区医保基金出现赤字,医保制度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
专家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GDP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卫生总费用不可能继续保持前几年的快速增长,否则医疗卫生体系将难以为继。
按照既定目标,到2017年,全国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速降低到10%以下,到2020年,增速稳定在合理水平。
针对这一问题,记者了解到,在下一步医改工作中,财政部将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和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全额预付费等复合付费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医保基金规范和引导作用。规范医务人员行为,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同时,必须设定成本控制目标。制定全国医疗费用总额增长速度年度控制目标,并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分解,作为医改成效的重要考核指标。
据了解,我国医保缴费主要实行“按项付费”。在这种支付方式下,医疗费用的风险主要由支付人承担,医院无需承担风险,导致过度诊疗,增加医疗费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代表及委员表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将改变支付人的被动性以及因支付方式不合理造成的不必要的医疗卫生支出,鼓励医院控制医疗费用,扭转过去的“A”局面。过度医疗的情况,例如小病小心治疗。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何医学院院长何伟表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制度改革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用好支付方式这个“接力棒”,可以引导医疗机构提供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倒逼医疗机构规范编码、病历主页、临床路径和病历管理,按照医保标准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循证医学法则。
全国政协委员、联合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戴浩建议,付费改革应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项目,并逐步减少按项目付费。同时,要促进疾病健康管理,通过疾病预防和康复来降低发病率,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医疗保险支出。建立健全“留存结余、合理分摊超支”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此外,对于我国医保体系可持续性面临的压力,业内人士指出,原因一方面是融资机制不完善,融资责任过度集中于单位和政府,融资成本过高。政府负担的比例;另一方面,报销比例快速提升,部分地区职工医疗保险报销率已提高至90%以上。
针对这一问题,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完善医保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增强制度可持续性。一是合理调整政府、单位和个人融资比例。二是完善个人账户,逐步开展门诊费用统筹。三是坚持适度保护原则,避免与发达国家保护水平过度比较,引导公众形成合理预期。同时,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记者李唐宁孙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