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四招给身体除湿(如何给身体除湿)
如果你有以下症状,很可能是湿气造成的:早上起床感觉昏昏沉沉,四肢沉重;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不成形、粘在马桶上、排便后感觉无法排便;口腔感觉清淡或口中有硬块,粘腻、食欲不振、易饱、腹胀、反酸等。对付“湿病”,祛湿是关键。今天医生就教大家一些日常生活中如何给身体“除湿”的小窍门。饮食疗法:专门治疗肥胖和暗黄皮肤。中医认为,脾主运水、燥湿。夏季暑湿当季,经常食用清热利尿的药粥,可以健脾祛湿、祛暑湿,有效预防中暑、湿热等疾病。食疗可以祛湿,对于治疗体湿、肥胖、皮肤暗黄等症状有效果。另外,夏季可酌情少吃油腻、甜食、冷饮,多吃具有除湿作用的食物。红豆薏苡仁粥。两者一起煮食,可利小便,消除水肿、脚气。茯苓粉粥,煮成粥服用,对改善脾胃虚寒、运化不足、食少、便溏及各种水肿有良好的效果。茯苓粥味道温和,四季均可服用。白扁豆粥可健脾平脾、祛湿解暑。是夏季清热利湿的食疗佳品,可药食两用。泡脚:结合足部按摩,泡脚不仅可以祛热除湿,还能调理身体。夏天,很多人都习惯洗澡,很少泡脚。但夏季由于湿气过多,容易出现食欲不振、嗜睡、精神不振、烦躁等症状。久而久之,就容易消耗心阴。如果多泡脚,这些症状就会得到适当的缓解。睡前泡脚并按摩涌泉穴,有利于祛热湿气,预防热感冒。还能激发肾精、养心、振奋人心、增进食欲、促进睡眠。泡脚时在足浴中加入适当的中药,也可以缓解相应的症状。广藿香是夏季常用之品,素有“消暑药”之称。性味辛微温,归脾、胃、肺经。为了去除水分,将30至50克广藿香放入2升水中,用大火煮约40分钟,然后用小火煮。药液尚剩1升时,取出汁液,加入药渣中。加2升水,煮至1升。最后将两种药液混合,放入盆中泡脚。泡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一般建议晚上7点到9点之间泡脚。中医认为,这个时期是肾经气血比较虚弱的时期。此时按摩足部可以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还能补肾、肝;其次,泡脚时间不宜过长,建议20-30分钟左右。泡脚时间太短则效果不佳。泡脚时间过长,会加速脚部局部血液循环,对身体其他部位造成损害。相对缺血;再次,需要注意的是,泡脚的温度要适宜,略高于体温,不能太热,38-40为宜,以免烫伤脚;最后,在浸泡过程中进行足部按摩,效果更显着。艾灸:益气,缓解胃部不适。艾灸具有解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对排除体内湿气有一定作用。体内湿气重的人可以艾灸中脘穴。此穴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处,自心窝至肚脐中央。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肠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头晕、耳鸣、痤疮、精神不振、神经衰弱。每次艾灸10至15分钟,不仅可以补中气,还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运动:跑步和步行都适合体内湿气较重的人,应加强锻炼。
运动时出汗是去除水分的好方法。体内湿气较重的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比如尝试跑步、散步、瑜伽等。除了运动之外,还可以选择蒸、桑拿等方法,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身体。祛湿还取决于你的体质。并不建议每个人都使用这些日常“祛湿小窍门”。一般来说,舌苔白腻、大便稀溏、纳差、精神疲倦、精神抑郁、白带稀薄、痛经明显,中医辨证为“寒湿凝滞”、“肝胃不足”、“脾虚”等证候。及胃虚”。人们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适当尝试一段时间的食疗。但如果有活动性胃肠溃疡、大便干结、口腔溃疡、月经量多、胃肠道敏感人群、孕妇等,则需要专业医生鉴定体质并进行治疗,不能私自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