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如何 这份报告给出答案(2021国民心理健康状况)
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如何? 2月23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召开2022年版《心理健康蓝皮书》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21—202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超过80%的成年人自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青少年和低收入群体心理健康风险较高。
为了解当前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参考建议,《报告》基于对近20万人的调查,全面分析呈现了当前我国多个群体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并探讨了当前我国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并提出进一步维护和改善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建议。
《报告》显示,不同职业群体呈现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管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失业/待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工作、人际关系、家庭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都对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全国精神卫生服务的便利性和满意度较以往显着提高。
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报告》副主编陈志彦建议,未来,我国应持续提高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标准化水平。一、推动心理体检普及开展,同时加强中西部地区精神卫生服务监管。提供心理卫生资源支持,加强对低学历、低收入群体的心理卫生服务。
青少年心理健康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报告》 分析了全国3万多名青少年的调查数据。结果发现,参与调查的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较2020年有所下降。女孩的抑郁和孤独感得分高于男孩;总体而言,抑郁、孤独和手机成瘾得分往往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住在学校、父母在外面工作的青少年有更多的抑郁、孤独和手机成瘾问题。
《报告》发现,“双减”政策实施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尤其是非研究生的作业负担明显减轻,有更多时间采取健康均衡的生活方式。 “双减”政策有利于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