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 谣言(疫苗接种谣言)
去年,山东疫苗事件和一篇题为《疫苗之殇》的文章,让不少幼儿家长“谈疫苗变心”。不久前,一家名为“关注疫苗安全”的自媒体发表极端观点,引发公众对于是否应该接种疫苗、疫苗注射是否安全、如何正确接种等问题的困惑。下面讲解如何正确选择和接种疫苗等相关问题。
谎言1:疫苗破坏人体免疫系统
专家辟谣:
这种说法是非常荒唐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拒绝疫苗。相反,他们不断开发新疫苗并扩大免费疫苗的种类,为公民提供更多的健康保护。曾经,天花像死神一样吞噬着生命;脊髓灰质炎和麻疹威胁着每个人的健康;流感也在世界各地爆发,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疫苗发明后,天花被消灭,脊髓灰质炎变得罕见,麻疹的发病率被控制在1/10,000人以下。我国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之前的9.75%下降到2006年的7.18%,到2012年已下降到7%以下。由于接种卡介苗,结核病的发病率和危害也显着降低。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疫苗是迄今为止对抗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武器。
谎言2:自然感染比疫苗接种更好
专家辟谣:
自然感染实际上等同于患有疾病。例如,如果我们得了麻疹,麻疹就会在体内产生抗体,一段时间内我们就不会再得麻疹了。然而,麻疹本身就是一种疾病,病情严重可能会导致麻疹肺炎、麻疹脑炎等并发症,严重危害儿童的生命。我们研发的疫苗是为了让病原微生物在进入人体之前“减弱”或“灭活”原有的毒性。这样我们就不会生病,同时也会有针对疾病的抗体,让身体得到保护。
谎言三:市场上“毒疫苗”泛滥
专家辟谣:
对“毒疫苗”的恐慌,大部分来自于去年媒体报道的山东5.7亿元非法疫苗案。那些非法疫苗的问题是没有冷链储存,可能会导致疫苗失效。事实上,它不能与“有毒疫苗”划等号。此次事件发生后,国家对疫苗生产、运输、储存的管理更加严格。我们收到的每一种疫苗都有一个编号,可以查询疫苗的来源。只要选择正规、大型的医疗机构和防疫中心,就不用太担心。
谎言4:疫苗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专家辟谣:
疫苗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药物。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并不奇怪。由于疫苗是针对正常健康人群的,因此所需的制造技术比药品更复杂,生产周期更长,安全性要求也更高。但现在很多人严重夸大了疫苗的不良反应,甚至将一些意外事件归咎于疫苗。
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接种部位红、肿、痛、发热,但比较轻微,根本不需要治疗或通过对症治疗即可缓解;第二类是与疫苗成分有关的过敏反应,绝大多数是轻微的过敏性皮疹,也有一些是比较严重的过敏反应,但发生率也很低;第三类是脱毒活疫苗中活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主要集中在卡介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两类。卡介苗引起的淋巴结炎发生率仅为万分之一,引起全身感染的几率为百万分之一,脊髓灰质炎弱毒疫苗引起脊髓灰质炎的几率约为2105万分之一。为了避免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这一缺点,全球范围内推广了灭活疫苗的使用,彻底解决了口服疫苗的安全性问题。
谎言5:2类疫苗没有必要
专家辟谣:
一类疫苗属于国家免疫计划的一部分,必须接种。 2类疫苗是1类疫苗的有效补充。它们预防一些常见疾病,如水痘疫苗、肺炎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在一些国家已纳入计划免疫疫苗。在接种二类疫苗时,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本着知情、自愿、自费、按需、科学的原则进行选择。如果孩子身体抵抗力较低,容易患病,那么在经济条件允许且孩子没有接种禁忌症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在流感流行季节之前接种流感疫苗。还有轮状病毒疫苗和肺炎疫苗,也是预防婴儿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
每次接种新疫苗时,必须告知接种者宝宝的过敏史、家族过敏史、近期健康状况,以便接种者对接种疫苗做出更科学的判断,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