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胰岛素治疗的常见误区有哪些(走出胰岛素治疗的常见误区是什么)
胰岛素是迄今为止使用最广泛的降血糖药物,几乎所有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都可以使用。然而,人们对胰岛素及其具体用途仍存在很多误解。
关于胰岛素治疗的常见误解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误区一:开始注射胰岛素是“终极”
在很多糖尿病患者眼中,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最终手段,除非绝对必要,否则绝对不要使用胰岛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笔者见过很多长期服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达标的患者。最终出现了并发症,他们无奈接受了胰岛素治疗。这样的结果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都是临床常用的降血糖武器。从降血糖强度来看,胰岛素比口服降糖药更强,但前者需要注射。另外,人们对胰岛素的使用存在偏见,因此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倾向于选择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但实际上,两者的具体选择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 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初诊时血糖较高(FPG11.1mmol/L或HbA1c9%)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尽早实施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这不仅有利于血糖控制尽快达标,而且还能起到保护甚至修复作用。胰岛功能。
误区二:使用胰岛素会“上瘾”
许多糖尿病患者错误地认为使用胰岛素会“上瘾”,并担心一旦服用就永远无法停止服用,需要终生使用。事实上,糖尿病目前还无法治愈。无论是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都需要长期坚持。这与成瘾无关,而是疾病的需要。至于是否使用胰岛素,长期使用还是短期使用,完全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尤其是患者自身的胰岛功能。当患者自身胰岛功能完全衰竭时,许多口服降糖药物(尤其是胰岛素促泌剂)治疗无效,只能改用胰岛素治疗。此外,在严重感染、创伤性手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应激情况下,口服降糖药物的降血糖效果不够。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来快速控制血糖。应激状态缓解、病情稳定后,患者可转回原来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因此,使用胰岛素并不会上瘾,也并不一定意味着“用一次就可以终生”。
误区三:胰岛素保证“自愿”饮食
也有一些糖尿病患者认为,既然服用了胰岛素这么强的降糖药物,那么在饮食上就可以更加放松,运动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如果血糖高,服用更多的胰岛素就可以解决问题。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和运动)应贯穿糖尿病治疗的全过程。不能因为吃药、打针就放松这方面的要求。如果服用胰岛素后随意饮食,高血糖就会复发。如果你想再次降低血糖,就必须增加胰岛素的剂量,这样你就会陷入胰岛素越来越多的循环中。过量使用胰岛素会导致体重增加、水肿,增加低血糖的风险,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显然是不利的。
误区四:胰岛素剂量“固定”
有些患者服用胰岛素后,剂量保持不变。服药期间,未注意定期检查血糖,未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导致低血糖频发。这是因为长期高血糖会抑制患者的胰岛功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糖毒性”)。当使用胰岛素降低血糖时,“糖毒性”得到缓解,患者的胰岛功能得到改善,并对外界来源产生反应。对胰岛素的需求减少。此时,如果不及时降低胰岛素用量,患者往往会出现低血糖。
有些患者服用胰岛素后不注意及时复查血糖。时间长了,血糖仍然很高,他们抱怨胰岛素不起作用。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服用足够的胰岛素。作为临床医生,为了安全(避免低血糖),给患者注射胰岛素的初始剂量往往偏小,之后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剂量,直至达到预期目标。达到预期的降血糖效果。
总之,胰岛素的剂量并不是固定的,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糖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误区五:胰岛素应用“孤立”
有些患者认为使用胰岛素就可以停用所有口服降糖药。事实上,这种做法并不合适。与单独使用胰岛素相比,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有很多好处: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可避免过量使用胰岛素引起的医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它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胰岛素对体重增加的不良影响;在保证降糖效果的同时,可以降低低血糖的风险。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胰岛素与-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与SGLT-2抑制剂、胰岛素与DPP-4抑制剂的组合都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黄金搭档”。
胰岛素作为当今降血糖的王牌,目前任何口服抗糖尿病药物都无法完全取代。但它也有两个方面。为了保证胰岛素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定要注意避免上述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