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脑血管病(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
5月7日,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建民教授牵头的课题《直接动脉治疗中国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评估: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发表在线的。发表在全球影响因子最高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轰动。大胆而富有成效的“中国原创” “中风”,又称“中风”、“脑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中,脑血栓形成引起的急性缺血性中风(俗称“脑梗塞”)是最常见的中风类型。面对“脑梗塞”这一世界性难题,各国也是绞尽脑汁。近年来,普遍推荐溶栓+血栓切除的标准治疗方法。但由于固有的学科划分、区域转诊不力、患者认识不足等限制,静脉溶栓与动脉取栓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在实际操作中并不理想,极大影响了治疗效果。 “敢于打破规则,尝试直接取栓,”中国预防医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龙德教授评价这项临床研究的创新设计,“这将有助于长期——我国脑血管疾病诊治的近期进展。”研究团队选取4.5小时内确诊且适合静脉溶栓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单次直接血管内机械取栓组(简称直接取栓组)和静脉药物A Teplase溶栓后动脉取栓组(简称联合治疗组),然后评价两种方法的差异。 “就像家里的水管堵塞了,是先用溶化剂把管道疏通,然后再挖出来,还是直接用钩子把堵塞物拔出来。”刘建民教授打了个比方,“医生可以根据现有条件,选择一种方法来快速疏通管道,这项研究为中风患者的最佳治疗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和思考。”研究团队共筛选了1586名患者。最终,656 名患者纳入研究,其中327 名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直接血栓切除术。组中,329 名患者被分配到联合治疗组。研究结果表明,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后,直接取栓并不比动脉取栓差:直接取栓组血管成功再通率比联合治疗组低5.1%,差异为不重要;病人在90 天内死亡。直接取栓组的发生率比联合治疗组低1.1%。本研究结果有望进一步简化当前脑卒中治疗流程,提高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率。与传统治疗相比,如果患者选择直接取栓,将节省治疗时间,降低费用。这项研究基于密切的国际合作,所有试验均由中国医生在国内进行。极大丰富和完善了亚洲人的病例数据库,为世界急性脑卒中的诊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2016年以来,刘建民教授带领团队大胆创业、自主变革、努力拼搏。他与荷兰MR CLEAN团队合作,同意在中国和荷兰同时开展类似研究,探讨颅内动脉的影响。闭塞引起的急性脑梗塞患者是否可以直接取栓治疗,无需静脉溶栓。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吴阶平基金会的指导和资助下,他们选择了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河南省人民医院、江苏省南京鼓楼医院等41家国内具有丰富血栓切除经验的单位作为临床试验中心。打磨研究方案后,经过近两年的准备,于2018年2月入组第一位患者,2019年7月入组最后一位患者,同年9月完成所有患者随访工作。
据悉,该课题为国内神经介入领域临床研究首次以原创论文形式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为了这个高光时刻,他们从一开始就遵循了极其严格的标准: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标准化的神经影像判读核心实验室,建立了第一个基于中国人习惯的标准化临床随访判读系统;首创“科研合伙人”制度,组建“写作委员会”共享研究成果;建立第三方研究咨询委员会和数据安全与监测委员会,邀请全球该领域最权威的专家指导和监督项目,建设国际网站,及时发布研究动态,数据开放,透明可追溯;开展创新疗法教学,为41个临床试验中心提供近200次免费专题培训,逐步形成高水平研究团队。始终践行“时间就是生命”的黄金法则。脑卒中是当今影响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受到各国共同关注。它也是临床最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已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和成人的第一大死因。是造成残疾的第一大原因。为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优化诊疗成本,长海医院刘建民团队始终坚持“患者至上、规范创新”的理念,在国内率先建立“一站式服务”脑卒中筛查预防基地,组建了第一支专职脑卒中急诊护士队伍,实现了患者入院到就诊时间稳定在20分钟左右的奇迹……一直在跑步,与病魔争夺时间。刘建民教授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国内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现代技术设备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几乎相同。然而,顺利有效的脑卒中治疗单位的可达率不足20%,而美国高达70%以上。在国家政策、人才、资金等的支持和倾斜,特别是军队强大的执行力优势下,研究团队不断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开展脑卒中院前防治、技术突破、紧急评估和院内管理。科普教育等诸多领域。 “坚持写好祖国的论文,让更多的中国智能产品温暖世界各地的患者。”论文第一作者、长海医院杨鹏飞副教授和张永伟副教授信心满满。 “战胜疾病的路虽然漫长,但生命之花再次绽放,让人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