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养老服务关键是提高职业吸引力吗(发展养老服务关键是提高职业吸引力的措施)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联合颁布实施《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新标准相比旧版的一个重要修改是“不看学历而是看能力”。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构建职业发展体系……一系列措施都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提高养老工作者的职业吸引力。
养老服务人员是养老服务的主体,是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老年人口近2.5亿,其中残疾、半残疾超过4000万。按护理人员与老年人平均1:3的比例计算,大约需要1300万名老年护理人员。但现有养老人员仅有30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而言,从业人员素质低、人员流失严重仍是主要问题。近年来,笔者走访了多家养老院,发现他们都面临着一个困境,那就是护理人员难,特别是年轻护理人员流动率高。有养老院院长坦言,经过一年半的培训,新招的员工终于能够独立工作,但他们却换了工作。
养老院因招不到、留不住而面临的尴尬,凸显了老年人的实际护理需求与实际护理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原因是,老年护理员的日常工作不仅非常辛苦,还存在工资低、缺乏晋升渠道等问题。即使有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他们往往缺乏工作经验和技能,而且很少有专门的机构来培训他们。此外,很多人甚至直接将老年护理员理解为保姆或佣人。社会上的各种偏见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社会养老服务业劳动力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巨大“沟壑”提醒我们必须特别关注人才供给政策。许多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在这方面都有经验。例如,日本长期以来对参与老年护理实践的护理人员实行分级培训和使用。按学历由低到高依次为中级护士、助理护士、护士、老年专业护士。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呈现高水平、专业化、多元化发展趋势。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要顺应行业发展和市场就业需求,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层次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养老人才层次结构。
两部门重新界定养老人员技能标准恰逢其时。在提高养老护理人员职业吸引力方面,新标准不仅重新定义了养老护理人员的内涵,增加了居家和社区护理服务新的技能要求,提高了高层次养老护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还提出逐步建立老年护理人员激励制度。出台老年护理人员就业政策措施,指导各地建立老年护理人员入职补贴、岗位补贴制度,建立老年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与工资福利挂钩机制等。这些措施对于提升老年护理人员的职业吸引力大有裨益。
政策是好的,但关键在于执行。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吸引力,首先要持续树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正面形象,有效引导大学生、农民工、下岗人员等潜在就业群体。值得注意的是,养老服务行业的工作场所是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因此,应对这一就业群体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保障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就业安全,畅通发展通道,增强其组织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从培训内容来看,有关部门应根据护理服务需求变化,设计后续的社会培训和在职培训计划,促进岗位要求与护理人员能力、知识的有效匹配;在薪资福利方面,现阶段临时工在我国护理人员供给中仍占很大比例,签订的非正式劳动合同并不能充分保障其社会福利和薪资水平。因此,养老机构在规范就业的同时,应考虑设计一条适合自身职业发展的路径。可以考虑通过“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促进医疗、护理、护理人员的相互转换,从而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人的社会地位。